客家故事;山歌尾驳尾:有缘有份共一箩
客家故事 山歌尾驳尾:有缘有份共一箩
[地点]:围龙村婷妹家
[人物]:福叔丹丹梁嫂
梁嫂:福叔,丹丹,去哪里啊?
丹丹:梁嫂,就你一个人在家啊?梁哥呢?
梁嫂:在别人家看球赛了,懒虫,瘾大着呢!哎,你们进来坐啊!喝杯茶来。
福叔:梁嫂,我就想找你。上次福叔母买菜,竟然拉差袋,顶顶堆堆,没带钱,借你10块钱,叫我还给你。
丹丹:福叔,阿福叔母是没带钱袋,你怎么说她拉差袋啊?
梁嫂:哈哈,丹丹,我们客家人对那些办事不认真的人,就劝他,“你要留心,莫'拉差袋'。”
丹丹:这其中一定有来历啊?
梁嫂:福叔,还是你来讲!
福叔:从前,有个人,做什么事,都总是马马虎虎,丢三拉四,常常笑话百出。有一回要去圩上买米,老婆怕他马虎,隔夜就把米袋放好在梯埂上,以免明早到处翻。第二天一早他出门,记得老婆交待,便随手在梯埂上一拉搭在肩头上,就出了门。到得圩场,天早太亮,他到米行上买米,讲好价钱数目,就要量米,卖主问:“你的袋呢?”他一边回答一边从肩上拿下“袋”来,“在这里!”卖主一看大笑:“老兄,你这袋怎么两个袋嘴的?”他一看:唉,原来是老婆的裤哩。忙道:“涯系拉差袋哩!”
丹丹:哦,福叔母暗梦,出门买菜不带钱包。
梁嫂:不是哦,她带了钱包,只不过钱包里面没钱,哈哈!
福叔:来来来,10块,赶烧还给你,等下又忘了。
梁嫂:哎呀,老子老嫂,一点点钱还什么还!不要还了!
福叔:那可不行,我们客家人话的:“卖笠麻,一顶还一顶。”
丹丹:这又是怎么来的,你们刚说还钱,怎么跟卖笠麻有关系呢?
梁嫂:哦,福叔说这钱是他卖笠麻得来的!哈哈!
福叔:莫信她傻,客家人有句俗语,叫做“卖笠麻,顶打顶”,原来是用来讥笑那些办事死板的人。以前,有个卖笠麻的人,按他爸爸交带“一顶卖一块钱”。他便死死记住:“一顶一块,一块一顶。”有一天,有个人来买,说要买五顶。他说,好,便先递过一顶去,要买者给一块钱。买者说:“我一下买五顶,给你五块吧!”他说:“不行,我阿爸交带,卖一顶捡一块,一顶一顶来!”闻者无不大笑,他还正经八股地说:“我卖笠麻就是顶打顶的,你们笑什么!”所以,原来这句话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做事死板的呆人,今也用来表示一件事和另一件事要分开。梁嫂,交情还交情,借钱还是要还的。一顶还一顶嘛。
梁嫂:哎呀,那也不用你们亲自送上门来啊,我的钱真是叶伯姆的鸡,晓去晓转哦!
丹丹:梁嫂,你说什么叶伯姆啊,明明是福叔母还钱给你,又什么鸡子晓去晓转啊!
梁嫂:丹丹,同你讲话,人都过快肚饥哦,讲什么都要解释一遍,硬没暗大气脉!
福叔:哎,梁嫂,丹丹刚来不久,你要多指点一下她,不可以嫌麻烦啊!
丹丹:不会,梁嫂每次都是尽心尽力教我,只不过她是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嘛!梁嫂,你说是么?
梁嫂:好好好,就你嘴甜。解释给你听,从前,客家地区有个叶伯姆,养了十几只鸡。每晚关鸡笼时她就要点数,指着鸡说:“你同他一对,你同她一双,双双对对多一只。”邻居们听了好笑,第二天故意把她的鸡藏起一只。晚上叶伯姆点鸡时发觉少了那个“单”只的。第三天,邻居又把她的鸡藏起一只。到了晚上,叶伯姆再点鸡,正好又是“双双对对多一只”,于是,她欢喜得逢人便说:“我养的鸡子真精,晓去晓转哩!”从此,就有一句俗语:“叶伯姆个鸡子,晓去晓转。”
丹丹:哦,你应该说是“梁伯姆的钱有脚,有去有转”!
福叔:好,任务完成了,丹丹,我们走吧!
梁嫂:你们去哪里?
丹丹:去打台球,运动运动!你去么?
梁嫂:我唔晓得,我还是早点烧火过好!
福叔:那就另日来聊!
丹丹:梁嫂,拜拜!
梁嫂:拜拜!
[围龙屋广播剧场 编剧]:海梅